
最近在读一本好书——《终身成长》,它彻底颠覆了我对能力和成功的认知!原来,我们的大脑就像肌肉一样,可以通过训练变得更强大。 这本书系统地讲解了两种思维模式——固定型和成长型,以及它们如何影响我们的学习、工作、人际关系和人生的方方面面。 想要了解如何突破自我设限,释放潜能?不妨读读这本书!
引言
第1章 思维模式
- 为什么人会有不同
- 两种思维模式对你意味着什么
- 思维模式概念新在何处
- 自我审视:谁能准确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
- 你将会看到什么
- 塑造你的思维模式
第2章 思维模式解析
- 成功的意义:学习的结果还是智力的证明
- 不只是拼图测验
- 脑波告诉我们的
- 选择标准之差
- CEO综合征
- 能力的拓展
- 超越可能的自我拓展
- 故步自封的自我限制
- 是完美无缺还是不断进取
- 如果你能力很强,为什么还需要学习呢
- 一次测验定终生
- 再谈潜能
- 证明你很特别
- 特殊、高人一等、更具特权
- 思维模式改变了失败的意义
- 关键时刻
- 我的成功意味着你的失败
- 偷懒、欺骗和责备无法带来成功
- 思维模式与抑郁症
- 思维模式改变了努力的意义
- 加倍努力:高风险
- 努力不够:高风险
- 将知识转化为行动
- 问与答
- 塑造你的思维模式
第3章 关于能力和成就的真相
- 思维模式和成绩
- “不愿努力”综合征
- 发现你的头脑
- 适应大学生活
- 天生的资质
- 每个人都能做到出色吗
- 能力水平和追踪
- 总结
- 艺术才能是天赋吗
- 夸奖和肯定标签的危险性
- 否定标签及其作用方式
- 归属感
- 相信他人的看法
- 当事情进展顺利时
- 培养你的思维模式
第4章 体育:冠军的思维模式
- 天赋与天才
- 有时看得见,有时看不见
- 天才无须努力
- “球商”
- 秉性
- 天才无须努力
- “秉性”
- “球商”更多故事
- 秉性、决心、意志以及冠军思维
- 保持辉煌
- 什么是成功
- 什么是失败
- 掌控成功
- 成为明星意味着什么
- 每一项运动都是团队运动
- 倾听你的思维模式
- 培养你的思维模式
第5章 商业:思维模式和领导力
- 人才至上的思维模式
- 成长型企业
- 对思维模式与管理决策的研究
- 领导力与固定型思维模式
- CEO和强烈的自我意识
- 固定型思维模式领导者的行为
- 艾柯卡:我是英雄
- 阿尔伯特·邓拉普:我是超级巨星
- 屋内聪明人
- 两个天才的碰撞
- 无懈可击、不可战胜、享有特权
- 成长型思维模式领导者的行为
- 韦尔奇:倾听、信任、培养
- 郭士纳:摒弃固定型思维模式
- 穆尔卡希:倾听、坚韧、恻隐之心
- CEO等同于男性吗
- 一项关于团体行为的研究
- 群体思维和团体讨论
- 当被夸奖的一代进入职场
- 谈判技巧是天生的吗
- 管理才能是天生的吗
- 领导才能是天生的吗
- 企业的思维模式
- 培养你的思维模式
第6章 人际关系:关于相处的思维模式
- 不同的两性关系
- 爱情中的思维模式
- 如果你需要为其努力,说明它注定不属于你
- 问题表明性格存在缺陷
- 如果你需要为其努力,说明它注定不属于你
- 反目成仇的伴侣
- 在恋爱关系中成长
- 友谊
- 害羞
- 校园暴力:对“复仇”的思考
- 施暴者的身份
- 受害者与复仇行为
- 合理的应对方式
- 培养你的思维模式
第7章 父母、老师与教练:思维模式的传播
- 父母或老师:关于成功和失败的信息
- 关于成功的信息
- 关于失败的信息
- 建设性的批评:更多关于失败的信息
- 孩子们解读信息
- 孩子也会传递信息
- 思维模式可能导致严重后果
- 成为好老师/父母
- 天才和后进生都能取得成功
- 高标准和教育环境
- 关于高标准和教育环境的更多内容
- 努力,再努力
- 无心上进的学生
- 成长型思维模式的老师的本质
- 教练:通过思维模式走向成功
- 固定型思维模式的教练的行为
- 成长型思维模式的教练的行为
- 永远的教练
- 谁才是敌人:胜利还是失败
- 虚假的成长型思维模式
- 成长型思维模式的真伪
- 如何培养(真正的)成长型思维模式
- 如何将成长型思维模式传授给他人
- 我们能做什么
- 培养你的思维模式
第8章 改变思维模式
- 变化的天性
- 信念是通往幸福(或痛苦)的关键
- 思维模式再深入
- 关于思维模式的讲座
- 思维模式研讨会
- 脑科学项目
- 再谈改变
- 迈出第一步
- 可实行的计划与不可实行的计划
- 正确的应对不会受糟糕的感觉影响
- 改变孩子的思维模式
- 早熟的固定型思维模式者
- 当努力方向错误
- 思维模式与意志力
- 控制愤怒
- 成长型思维模式与自我控制
- 持续改变
- 通往成长型思维模式的旅程
- 第一步:接受
- 第二步:观察
- 第三步:命名
- 第四步:教育
- 学习与帮助学习
- 前方的道路
出版后记
第1章 思维模式
1.1 为什么人会有不同
-
- 由来已久的争论: 自古以来,人们就对造成个体差异的原因争论不休,一派认为是物理特性(如颅相学、颅骨学、基因)决定了人的智力和性格,另一派则认为是背景、经历和学习方法等后天因素造成的差异。
- 当代共识: 如今,大多数专家认为,天性和后天培养并非截然对立,而是相互作用、共同影响个体发展的。基因需要环境的配合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而人类在终生学习和大脑发展方面也比我们想象的更有潜力。
1.2 两种思维模式对你意味着什么
-
- 固定型思维模式: 相信才能是一成不变的,这种思维模式会让人急于反复证明自己的能力,害怕失败,因为失败意味着能力不足。他们会将生活中的各种事件看作对其能力和价值的直接衡量。
- 成长型思维模式: 相信能力可以通过努力培养,这种思维模式让人们热爱挑战,相信努力的价值,即使面对挫折也能重新振作。他们将自身能力看作成长的起点,即使事情进展不顺利,也依然保持着想要提升自己并坚持不懈的热情。
- 两种思维模式下的不同反应: 通过一个关于学生面对糟糕一天的模拟情景,对比了两种思维模式的人的不同反应。固定型思维模式者更容易感到沮丧和无力,而成长型思维模式者则更倾向于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从中学习。
1.3 思维模式概念新在何处
-
- 并非简单的谚语: 虽然很多谚语都强调了风险和努力的重要性,但固定型思维模式者并不认同这些观点,他们认为风险和努力会暴露自己的不足。
- 思维模式决定行为: 研究发现,人们对风险和努力的看法并非偶然,而是源于他们的思维模式。成长型思维模式会自然而然地让人重视挑战和努力,而固定型思维模式则会让人害怕挑战,轻视努力。
- 思维模式的改变: 了解两种思维模式有助于人们理解自身行为背后的原因,并有意识地改变自己的思维模式,从而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
1.4 自我审视:谁能准确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
-
- 准确的自我评估: 研究发现,成长型思维模式者对自己能力的评估更加准确,因为他们更愿意接受自己目前的不足,也更需要对自身能力有清晰的认识,从而制定更有效的学习计划。而固定型思维模式者的自我评估则更容易出现偏差。
1.5 你将会看到什么
-
- 坚持不懈: 成长型思维模式带来的坚持不懈是取得成就的关键因素之一,它能帮助人们将挫折转化为未来的成功。
1.6 塑造你的思维模式
-
- 思维模式测试: 通过一系列关于智力和个性的问题,帮助读者判断自己更倾向于哪种思维模式。
- 其他思考方法: 建议读者思考自己生活中固定型思维模式和成长型思维模式者的行为表现,并尝试改变自己的思维模式。
- 改变思维模式的可能性: 强调了思维模式是可以改变的。
第2章 思维模式解析
2.1 成功的意义:学习的结果还是智力的证明
-
- 学习的热情: 人类天生拥有强烈的求知欲,但固定型思维模式会扼杀这种热情,让人害怕挑战和失败。
- 对成功的不同定义: 固定型思维模式者认为成功意味着证明自己的聪明才智,而成长型思维模式者则认为成功意味着拓展能力,变得更聪明。
- 拼图测验的启示: 通过一个拼图测验的例子,说明了固定型思维模式者倾向于选择安全、简单的任务,而成长型思维模式者则更愿意挑战更难的任务。
2.2 不只是拼图测验
-
- 英语提高课程的选择: 通过香港大学英语提高课程的例子,说明固定型思维模式者为了避免暴露不足,甚至会放弃重要的学习机会。
2.3 脑波告诉我们的
-
- 脑波的差异: 研究发现,固定型思维模式者只对反映其能力高低的反馈感兴趣,而成长型思维模式者则更关注能够帮助他们学习的信息。
2.4 选择标准之差
-
- 理想伴侣的特质: 固定型思维模式者希望伴侣能够崇拜和肯定他们,而成长型思维模式者则希望伴侣能够帮助他们改进不足,促进个人成长。
- 思维模式不同的伴侣: 以一个案例说明了思维模式不同的伴侣相处时可能遇到的问题。
2.5 CEO综合征
-
- 直面不足还是追求完美: 以李·艾柯卡为例,说明了一些CEO如何因为固定型思维模式而故步自封,拒绝改变,最终导致公司衰落。同时以达尔文·史密斯为例,说明了成长型思维模式的领导者如何不断学习和改进。
- 短期战略还是长期发展: 以阿尔伯特·邓拉普和路易斯·郭士纳为例,对比了固定型思维模式和成长型思维模式的领导者在制定公司战略时的不同选择。
2.6 能力的拓展
-
- 在挑战中成长: 以米娅·哈姆和帕特丽夏·米兰达为例,说明了成长型思维模式的运动员如何在挑战中不断拓展自身能力,最终取得成功。
2.7 超越可能的自我拓展
-
- 改变科学认知: 以克里斯托弗·里夫为例,说明了成长型思维模式如何让人在面对巨大的身体挑战时,依然能够突破极限,甚至改变科学认知。
2.8 故步自封的自我限制
-
- 挑战与兴趣: 以医学预科生和低年级学生的例子,说明了固定型思维模式者在面对挑战时容易失去兴趣,而成长型思维模式者则会在挑战中保持兴趣,并更加坚定。
- 玛丽娜·谢米诺娃的选拔方法: 介绍了这位芭蕾舞老师的选拔方法,她会选择那些能够从挑战中获得乐趣的学生。
2.9 是完美无缺还是不断进取
-
- 对“聪明”的不同定义: 固定型思维模式者认为聪明意味着当下的完美,而成长型思维模式者则认为聪明意味着在学习和挑战中不断进步。
2.10 如果你能力很强,为什么还需要学习呢
-
- 害怕暴露不足: 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生和记者珍妮特·库克、斯蒂芬·格拉斯为例,说明了固定型思维模式者如何因为害怕暴露不足而拒绝学习,甚至走向造假。
2.11 一次测验定终生
-
- 测验的意义: 以洛蕾塔和五年级学生的例子,说明了固定型思维模式者如何将一次测验的结果看作对其能力的永久性评判,而成长型思维模式者则不会。
2.12 再谈潜能
-
- 潜能的判断: 固定型思维模式者认为潜能是固定不变的,可以通过测验或专家来判断,而成长型思维模式者则认为潜能是可以通过努力和时间来开发的。
- 被低估的天才: 列举了多位曾经被认为缺乏潜能的杰出人士。
- 塞尚的例子: 以塞尚的早期画作为例,说明了潜能需要时间来展现。
- 赖尔登先生的来信: 以一位老师的来信为例,批判了根据一次测验结果来判断学生潜能的做法。
2.13 证明你很特别
-
- 优越感: 固定型思维模式者渴望证明自己很特别,高人一等,他们在成功后会产生优越感,但这种优越感建立在脆弱的自信心之上。
- 自尊主义运动: 批判了这种过度强调赞赏而忽视培养孩子应对逆境能力的做法。
- 约翰·麦肯罗的例子: 以这位网球运动员为例,说明了固定型思维模式者如何将成功等同于优越感,并如何滥用这种优越感。
- 迈克尔·乔丹的例子: 以这位篮球运动员为例,说明了成长型思维模式者即使取得巨大成功,也依然保持谦逊。
2.14 思维模式改变了失败的意义
-
- 失败即标签: 对于固定型思维模式者来说,失败意味着他们能力不足,是一个失败者。以罗伯特和作者自身的经历为例,说明了这种想法如何让人害怕失败,并因此放弃挑战。
- 厄尼·埃尔斯的例子: 以这位高尔夫球运动员为例,说明了固定型思维模式者如何害怕失败会改变他们的身份。
2.15 关键时刻
-
- 从失败中学习: 对于成长型思维模式者来说,失败是一个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而不是对其能力的永久性评判。以吉姆·马歇尔的例子,说明了成长型思维模式者如何从失败中学习,并最终取得胜利。
- 伯纳德·卢瓦索的例子: 以这位厨师为例,说明了固定型思维模式者如何因为无法承受失败而走向毁灭。
2.16 我的成功意味着你的失败
-
- 飞绳钓鱼的例子: 以一个飞绳钓鱼的例子,说明了固定型思维模式者如何将别人的成功看作对其自身的威胁。
2.17 偷懒、欺骗和责备无法带来成功
-
- 应对失败的方式: 固定型思维模式者在面对失败时,倾向于放弃努力,甚至作弊,他们还会责怪他人或找借口来保护自尊。以七年级学生、大学生、吉姆·柯林斯书中的例子以及约翰·麦肯罗的例子说明了这一点。
- 约翰·伍登的观点: 引用了这位教练的名言,强调了不否认错误的重要性。
- 安然公司的例子: 以安然公司为例,说明了固定型思维模式的领导者如何拒绝承担责任。
2.18 思维模式与抑郁症
-
- 抑郁的原因: 研究发现,固定型思维模式者更容易抑郁,因为他们会反复思考自己的问题和挫折,并将其看作对其能力的否定。
- 应对抑郁的方式: 固定型思维模式者在抑郁时更容易破罐破摔,而成长型思维模式者则会更加努力地去解决问题,并维持正常生活。
- 一个男孩的故事: 以一个男孩的例子,说明了成长型思维模式者如何用决心来应对抑郁。
2.19 思维模式改变了努力的意义
-
- 对努力的误解: 固定型思维模式者认为只有缺乏天赋的人才需要努力,努力是一件坏事,它暴露了能力的不足。以作者自身、伊利诺伊大学的经历说明了这一点。
- 龟兔赛跑的故事: 分析了这个故事如何强化了对努力的负面看法。
- 成长型思维模式对努力的理解: 成长型思维模式者认为,即使是天才也需要通过努力才能取得成功,努力能够激发潜能。
2.20 加倍努力:高风险
-
- 努力的代价: 对于固定型思维模式者来说,努力会贬低他们的价值,让他们失去借口。以娜佳·萨莱诺-索南伯格为例说明了这一点。
2.21 努力不够:高风险
-
- “我原本可以”的遗憾: 对于成长型思维模式者来说,没有为之努力才是最大的遗憾。以克莱尔·布思·卢斯为例说明了这一点。
2.22 将知识转化为行动
-
- 知行合一: 强调了固定型思维模式者即使知道一些关于成功、失败和努力的道理,也无法将其付诸实践。
2.23 问与答
-
- 一系列问答: 解答了读者可能对思维模式产生的疑问,例如:为什么固定型思维模式者需要不断证明自己?思维模式可以改变吗?有没有可能同时拥有两种思维模式?等等。
2.24 塑造你的思维模式
-
- 具体的建议: 提供了一些具体的建议,帮助读者培养成长型思维模式,例如:将固定型思维模式的想法转换为成长型思维模式的想法,从失败中学习,不要轻易指责他人,等等。
第3章 关于能力和成就的真相
3.1 思维模式和成绩
-
- 爱迪生的例子: 纠正了人们对爱迪生发明电灯泡的误解,强调了团队合作和努力的重要性。
- 初中生的学习成绩: 研究发现,在进入初中这个充满挑战的阶段后,只有固定型思维模式的学生的学习成绩才会下滑,而成长型思维模式的学生的成绩则会逐步提高。
- 对糟糕成绩的解释: 固定型思维模式的学生倾向于贬低自身能力或责怪他人,而成长型思维模式的学生则会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 乔治·丹齐格的故事: 讲述了这位数学家如何意外地解决了著名数学难题的故事,以此说明了成长型思维模式的重要性。
3.2 “不愿努力”综合征
-
- 青春期的挑战: 青春期对固定型思维模式者来说是一场巨大的考验,他们害怕失败会给自己贴上标签,因此会选择放弃努力。而成长型思维模式者则将青春期看作充满机遇的时期。
- 吉米的故事: 讲述了一个原本不愿努力的学生在学习了成长型思维模式后如何开始努力学习的故事。
3.3 发现你的头脑
-
- 二年级学生的故事: 讲述了一个二年级学生如何通过一个画马的活动,认识到自己头脑的潜能,并将其与学习联系起来的故事。
3.4 适应大学生活
-
- 医学预科生的学习方法: 研究发现,成长型思维模式的医科大学预科生会采取更有效的学习方法,他们在学习中更加积极主动,也更愿意尝试不同的方法。而固定型思维模式的学生则更倾向于死记硬背。
3.5 天生的资质
-
- 天才儿童的特点: 以迈克尔为例,说明了天才儿童除了拥有超常的能力外,还对学习和挑战有着极大的热情。
3.6 每个人都能做到出色吗
-
- 加菲尔德高中的例子: 以加菲尔德高中学习微积分的例子,说明了在正确的思维模式和教学方法下,即使是被认为“自身条件差”的学生也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成就。
- 玛瓦·柯林斯的例子: 以这位老师的教学方法为例,说明了如何像对待天才一样对待学习成绩落后的学生,并最终帮助他们取得成功。
3.7 能力水平和追踪
-
- 莱茵贝格的研究: 研究发现,拥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老师能够消除优秀组和后进组学生之间的差距,因为他们相信所有学生的能力都可以得到拓展。
3.8 总结
-
- 固定型思维模式的局限性: 总结了固定型思维模式如何限制人的成就。
3.9 艺术才能是天赋吗
-
- 绘画能力的构成: 以《用右脑绘画》中的例子,说明了绘画能力并非完全取决于天赋,而是可以通过学习观察技能来提高的。
3.10 夸奖和肯定标签的危险性
-
- 对能力的赞扬: 研究发现,对孩子的能力进行赞扬会让他们陷入固定型思维模式,害怕挑战,不愿努力,甚至作弊。以亚当·古特尔为例说明了这一点。
- 对努力的赞扬: 与之相反,对孩子的努力进行赞扬则会鼓励他们挑战更难的任务,并从错误中学习。
3.11 否定标签及其作用方式
-
- 刻板印象的影响: 研究表明,即使是勾选种族和性别的动作本身,也会激发人们脑中的刻板印象,从而影响考试成绩。而成长型思维模式则可以让人们不受刻板印象的影响,并更有效地反击它。
- 作者自身的经历: 以作者自身的经历为例,说明了负面标签如何影响一个人的学习和发展。
- 非洲裔美国学生的研究: 研究发现,成长型思维模式的非洲裔美国学生能够从白人教授的批评性反馈中学习,而固定型思维模式的学生则会将其看作一种威胁或侮辱。
3.12 归属感
-
- 刻板印象与归属感: 刻板印象会让人缺乏归属感,导致学生退学或放弃某些学科。以大学女生学习微积分的例子说明了这一点。
3.13 相信他人的看法
-
- 女性的弱点: 女性更容易相信他人的评价,这与她们的成长经历有关。以作者自身、弗朗西丝·康利和朱莉·林奇的例子说明了这一点。
3.14 当事情进展顺利时
-
- 波尔加家族的例子: 以波尔加家族培养象棋大师的例子,说明了成长型思维模式的重要性。
- 同事女儿的例子: 以同事女儿的例子,进一步说明了成长型思维模式的家庭如何培养孩子的数学能力。
3.15 培养你的思维模式
-
- 具体的建议: 提供了一些具体的建议,帮助读者培养成长型思维模式,例如:查阅英雄人物的真实经历,不要将一次评估的结果看作永久性的评判,避免给孩子贴标签,等等。
第4章 体育:冠军的思维模式
4.1 天赋与天才:有时看得见,有时看不见
-
- 比利·比恩的例子: 讲述了棒球运动员比利·比恩的例子,他拥有极高的天赋,但缺乏冠军的思维模式,导致他在球员时期没能充分发挥潜能。但后来他将成长型思维模式应用于球队管理,取得了巨大成功。
- 看得见和看不见的天赋: 指出身体天赋是显而易见的,而训练和思维模式带来的提升也同样明显。一些身体条件并非优越的运动员通过努力取得成功,而一些天赋异禀的运动员却因为缺乏正确的思维模式而失败。
- 穆罕默德·阿里的例子: 以阿里为例,说明了在体育竞技中,思维模式比身体天赋更重要。阿里并非天生的拳击手,但他通过学习和策略战胜了身体条件更优越的对手。
- 迈克尔·乔丹的例子: 以乔丹为例,说明了即使是最杰出的运动员,也需要通过持续不断的努力才能取得和保持成功。
- 贝比·鲁斯的例子: 以鲁斯为例,说明了即使是看似拥有“天赋”的运动员,也需要通过训练和努力才能保持巅峰状态。
- 世界上跑得最快的女人: 以威尔玛·鲁道夫为例,说明了身体技能是可以培养的,即使是身体条件存在缺陷的人,也能通过努力取得非凡成就。
- 杰西·乔伊娜-柯西的例子: 以乔伊娜-柯西为例,说明了成长型思维模式如何帮助运动员在面对伤病和挑战时依然能够取得成功。
- 天才无须努力的误区: 指出“天才无须努力”的观点是错误的,以泰格·伍兹为例,说明了体能训练和大量练习的重要性。
- 莫瑞·威尔斯的例子: 以威尔斯为例,说明了即使是在小联盟待了多年的球员,也能通过努力和学习最终进入大联盟并打破纪录。
- “球商”的误解: 指出人们倾向于将运动员的成功归因于天赋,而忽视了思维模式和努力的重要性,即使是所谓的“球商”,也是可以通过学习和经验积累获得的。以马歇尔·福克为例说明了这一点。
4.2 秉性
-
- 布鲁斯·詹纳的例子: 以詹纳为例,说明了早期的挑战和困难经历如何促使他形成成长型思维模式,并最终取得成功。
- 佩德罗·马丁内斯的例子: 以马丁内斯为例,说明了缺乏秉性的运动员如何因为无法应对挫折而走向失败。
- 纽约洋基队的例子: 以洋基队为例,说明了秉性对于团队成功的重要性。
- 秉性的含义: 指出秉性是指在面对逆境时依然能够保持冷静和专注,并最终取得胜利的能力。
4.3 秉性、决心、意志以及冠军思维
-
- 皮特·桑普拉斯的例子: 以桑普拉斯为例,说明了成长型思维模式的运动员如何在面临失败时依然能够调整心态,最终取得胜利。
- 杰西·乔伊娜-柯西的例子: 以乔伊娜-柯西为例,进一步说明了秉性和决心对于运动员的重要性。
- 比利·简·金的顿悟: 以金的顿悟为例,说明了冠军的标志是在关键时刻能够提高自身水平。
- 米娅·哈姆的观点: 以哈姆的观点,说明了“坚定的意志”对于运动员的重要性。
- 杰克·尼克劳斯的例子: 以尼克劳斯为例,说明了心理战的重要性。
- 约翰·伍登的故事: 以伍登的故事,说明了即使是被低估的球员,也能通过努力和正确的指导最终成为明星球员。
4.4 保持辉煌
-
- 达尔·史卓贝瑞等人的例子: 以史卓贝瑞、泰森和辛吉斯为例,说明了即使是曾经辉煌的运动员,也可能会因为缺乏秉性而无法保持巅峰状态。
- 约翰·伍登的观点: 引用伍登的观点,强调了秉性对于保持巅峰状态的重要性。
- 关于秉性的研究: 介绍了斯图尔特·比德尔及其同事的研究,该研究表明,成长型思维模式者更容易展现出秉性和决心。
4.5 什么是成功
-
- 成长型思维模式对成功的定义: 成长型思维模式者认为成功来源于尽最大努力,来源于学习和自我提高。以杰西·乔伊娜-柯西、约翰·伍登、泰格·伍兹和米娅·哈姆为例说明了这一点。
- 固定型思维模式对成功的定义: 固定型思维模式者认为成功意味着证明自己的优越性。以约翰·麦肯罗为例说明了这一点。
4.6 什么是失败
-
- 成长型思维模式对失败的理解: 成长型思维模式者认为挫折可以给人动力,并从中学习。以迈克尔·乔丹和卡里姆·阿布杜尔-贾巴尔为例说明了这一点。
- 固定型思维模式对失败的理解: 固定型思维模式者认为失败是对其能力的否定。以约翰·麦肯罗和塞尔吉奥·加西亚为例说明了这一点。
4.7 掌控成功
-
- 成长型思维模式与掌控成功: 成长型思维模式者懂得如何掌控走向成功并维持成功的过程。以迈克尔·乔丹、泰格·伍兹和马克·欧米拉为例说明了这一点。
- 固定型思维模式与掌控成功: 固定型思维模式者缺乏掌控成功的能力,他们更容易成为外因的受害者。以约翰·麦肯罗为例说明了这一点。
4.8 成为明星意味着什么
-
- 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成长型思维模式的运动员更重视团队合作,他们认为明星应该承担更多责任。以迈克尔·乔丹和约翰·伍登为例说明了这一点。
- 固定型思维模式与明星球员: 固定型思维模式的运动员更关注个人表现,他们希望成为明星,而不是团队中的一员。以帕特里克·尤因和基肖恩·约翰逊为例说明了这一点。
4.9 每一项运动都是团队运动
-
- 戴安娜·耐德的例子: 以耐德为例,说明了即使是在个人项目中,团队合作也至关重要。
4.10 倾听你的思维模式
-
- 艾西斯·提尔斯的例子: 以提尔斯为例,说明了固定型思维模式如何限制运动员的潜能。
- 坎迪斯·帕克的例子: 以帕克为例,说明了成长型思维模式如何帮助运动员不断进步。
4.11 培养你的思维模式
-
- 具体的建议: 提供了一些具体的建议,帮助读者培养成长型思维模式,例如:挑战自己不擅长的运动,从挫折中学习,等等。
第5章 商业:思维模式和领导力
5.1 人才至上的思维模式
-
- 安然公司的例子: 以安然公司为例,说明了“人才至上”的思维模式如何导致企业文化僵化,最终走向破产。
5.2 成长型企业
-
- 吉姆·柯林斯的研究: 介绍了柯林斯的研究成果,该研究发现,拥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领导者更容易带领公司走向卓越,并保持长青。
5.3 对思维模式与管理决策的研究
-
- 家具公司的模拟实验: 研究发现,在管理模拟任务中,成长型思维模式的商科学生比固定型思维模式的学生表现更好,因为他们更愿意从错误中学习,并不断改进策略。
5.4 领导力与固定型思维模式
-
- 固定型思维模式领导者的特点: 固定型思维模式的领导者更关注个人成就,他们倾向于将公司视为展现自身优越性的平台,而不是促进成长的发动机。以李·艾柯卡为例说明了这一点。
- “一个天才与一千个帮手”的模式: 指出固定型思维模式的领导者更喜欢“一个天才与一千个帮手”的模式,因为他们不愿与他人分享权力和荣誉。
5.5 CEO 和强烈的自我意识
-
- 李·艾柯卡的影响: 指出艾柯卡的成功塑造了人们对 CEO 的新认知,导致 CEO 和“强烈的自我意识”成为同义词。
5.6 固定型思维模式领导者的行为
-
- 艾柯卡:我是英雄: 详细分析了艾柯卡的领导风格,说明了他如何因为固定型思维模式而最终失去了他渴望的肯定。
- 阿尔伯特·邓拉普:我是超级巨星: 分析了邓拉普的领导风格,说明了他如何因为过分关注个人成就而导致公司陷入困境。
- 屋内聪明人: 以安然公司的肯尼斯·莱为例,说明了固定型思维模式的领导者如何看不起那些真正让公司运转起来的人。
- 两个天才的碰撞: 以美国在线和时代华纳的合并为例,说明了两个固定型思维模式的 CEO 如何因为权力之争而导致公司巨额亏损。
- 无懈可击、不可战胜、享有特权: 总结了固定型思维模式领导者的共同特点:他们会营造一个只听到赞美、看不到问题的小王国,并因此感到自己是无懈可击、不可战胜的。
5.7 成长型思维模式领导者的行为
-
- 杰克·韦尔奇:倾听、信任、培养: 分析了韦尔奇的领导风格,说明了他如何通过倾听员工意见、信任团队和培养人才,带领通用电气走向成功。
- 路易斯·郭士纳:摒弃固定型思维模式: 分析了郭士纳的领导风格,说明了他如何通过改革 IBM 的企业文化,将公司从困境中拯救出来。
- 安妮·穆尔卡希:倾听、坚韧、恻隐之心: 分析了穆尔卡希的领导风格,说明了她如何通过学习、坚韧和恻隐之心,带领施乐公司起死回生。
5.8 CEO 等同于男性吗
-
- 女性 CEO 的崛起: 指出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担任大型企业的高层职位。
5.9 一项关于团体行为的研究
-
- 家具公司的模拟实验: 研究发现,成长型思维模式的小组在完成管理任务时表现更好,因为他们更愿意进行公开和诚实的讨论,而固定型思维模式的小组则更容易出现群体思维。
5.10 群体思维和团体讨论
-
- 群体思维的定义和危害: 解释了群体思维的概念,并列举了猪湾事件和安然公司的例子,说明了群体思维的危害。
- 避免群体思维的方法: 以阿尔弗雷德·斯隆、温斯顿·丘吉尔和古波斯人的例子,说明了避免群体思维的方法。
5.11 当被夸奖的一代进入职场
-
- 过度夸奖的危害: 指出过度夸奖会导致员工过分依赖肯定,不愿接受批评,这不利于他们在职场上取得成功。
- 正确的反馈方式: 建议公司应该奖励员工的努力、学习和坚持不懈,而不是仅仅奖励他们的天赋和成就。
5.12 谈判技巧是天生的吗
-
- 克雷和哈赛尔休恩的研究: 研究发现,成长型思维模式者在谈判任务中表现更好,因为他们更愿意学习和改进谈判技巧。
5.13 管理才能是天生的吗
-
- 赫斯林等人的研究: 研究发现,固定型思维模式的管理人员不愿意指导员工或接受批评,而成长型思维模式的管理人员则更重视员工的发展,并乐于提供反馈。
- 成长型思维模式培训班: 介绍了一个可以帮助管理人员培养成长型思维模式的培训班。
5.14 领导才能是天生的吗
-
- 沃伦·本尼斯的研究: 介绍了本尼斯的观点,他认为领导者是后天培养的,而不是天生的。
- 约翰·曾格和约瑟夫·福克曼的观点: 指出很多管理人员在掌握了基本技能后就停止了自我提高,这阻碍了他们成为真正的领导者。
5.15 企业的思维模式
-
- 天才文化与发展文化: 提出了“天才文化”和“发展文化”的概念,并通过研究发现,拥有成长型思维模式(发展文化)的企业,员工的信任感、责任感、创新性和忠诚度都更高,而固定型思维模式(天才文化)的企业则更容易出现不道德的行为。
5.16 培养你的思维模式
-
- 具体的建议: 提供了一些具体的建议,帮助读者在工作中培养成长型思维模式,例如:从反馈中学习,为员工提供发展机会,等等。
第6章 人际关系:关于相处的思维模式
6.1 真爱总会令人陷入痛苦和矛盾?
-
- 莉迪亚的故事: 通过莉迪亚被男友抛弃的故事引出本章主题,并对比了固定型和成长型思维模式者对情伤的不同反应。
- 对情伤的不同反应: 固定型思维模式者更容易感到被评判,并想要报复对方,而成长型思维模式者则更倾向于理解、原谅并继续生活。
6.2 不同的两性关系
-
- 社交能力的测量: 指出目前缺乏公认的测量社交能力的方法。
- 思维模式的视角: 思维模式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人们在人际关系中不愿学习和运用必要的技能。
6.3 爱情中的思维模式
-
- 固定型思维模式在恋爱关系中的体现: 固定型思维模式者认为自己的特质、伴侣的特质以及恋爱关系的特质都是固定不变的。
- 成长型思维模式在恋爱关系中的体现: 成长型思维模式者认为所有一切,包括自己、伴侣和恋爱关系,都可以成长和改变。
- 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两个问题: 指出固定型思维模式者在恋爱关系中存在的两个主要问题:1. 如果你需要为其努力,说明它注定不属于你;2. 问题表明性格存在缺陷。
6.4 1. 如果你需要为其努力,说明它注定不属于你
-
- 夏琳和麦克斯的故事: 以夏琳和麦克斯的故事为例,说明了固定型思维模式者如何因为不愿意为恋爱关系付出努力而最终导致分手。
- 专家观点: 引用了艾伦·贝克和约翰·戈特曼的观点,强调了在恋爱关系中付出努力的重要性。
- 心有灵犀的误区: 指出固定型思维模式者认为情侣应该心有灵犀,这导致他们不愿意沟通,最终产生误解。以汤姆和露西、作者自身的例子说明了这一点。
- 对一切意见统一的误区: 指出固定型思维模式者认为情侣应该对所有事情意见统一,这导致他们无法容忍分歧。以迈克尔和罗宾的例子说明了这一点。
- 权力和义务的误解: 指出固定型思维模式者容易将恋爱关系中的分工看作一种义务,并因此产生 resentment。以珍妮特和菲利普的例子说明了这一点。
6.5 2. 问题表明性格存在缺陷
-
- 责备与标签: 固定型思维模式者认为问题意味着性格缺陷,他们会责备伴侣,并因此感到愤怒和厌恶。以泰德和凯伦、伊冯娜和查理、佩内洛普的例子说明了这一点。
- 布兰达和杰克的故事: 以布兰达和杰克的故事为例,说明了沟通问题是如何被误解为性格缺陷的。
- 比尔·克林顿夫妇的例子: 以克林顿夫妇为例,说明了即使是严重的背叛行为,也可以通过努力和改变来修复关系。
6.6 反目成仇的伴侣
- 责备的倾向: 固定型思维模式者更容易将恋爱关系中的问题归咎于对方,而不是自身。
- 作者自身的例子: 以作者自身的例子,说明了如何通过创造一个“莫里斯”来避免责备对方。
- 宽恕的困难: 指出固定型思维模式者很难宽恕伴侣,因为这意味着他们自己需要承担一部分责任。
- 作者与母亲的关系: 以作者与母亲的关系为例,说明了成长型思维模式如何帮助人们放下责备,并最终改善关系。
6.7 在恋爱关系中成长
-
- 劳拉和詹姆斯的例子: 以劳拉和詹姆斯的例子,说明了在一段积极的恋爱关系中,双方会互相鼓励和支持对方的成长。
6.8 友谊
-
- 互相肯定与支持: 朋友之间可以互相肯定和支持,帮助彼此做出促进成长的决定。
- 成长型建议: 朋友可以提供成长型建议,帮助彼此从失败和挫折中学习。
- 谢里·利维的研究: 研究发现,固定型思维模式的男孩会通过贬低女孩来提升自尊。
- 以朋友为镜: 指出有些人会利用朋友来抬高自己,或者故意让朋友感觉糟糕,以此来肯定自身价值。
- 作者自身的例子: 以作者在火车上的经历为例,说明了自己曾经如何利用别人来肯定自我。
- 真正的朋友: 指出真正的朋友会在你成功时为你高兴,而不是感到嫉妒或威胁。
6.9 害羞
-
- 害羞的本质: 害羞的人担心受到他人评价,害怕在社交场合遭遇尴尬。
- 珍妮弗·比尔的研究: 研究发现,固定型思维模式者更容易害羞,而且害羞会妨碍他们的社交活动。而成长型思维模式者即使害羞,也能在社交场合中逐渐放松,并展现出良好的社交技巧。
- 乔治的例子: 以乔治的例子,说明了固定型思维模式的害羞者如何因为害怕被拒绝而错失机会。
6.10 校园暴力:对“复仇”的思考
-
- 欺凌与评判: 欺凌行为的目的是确立权力等级,施暴者通过贬低他人来提升自身价值和社会地位。
- 施暴者的身份: 施暴者通常是固定型思维模式者,他们认为有些人天生就比其他人优越。
- 科伦拜恩中学枪击事件: 以科伦拜恩中学枪击事件为例,说明了欺凌行为的危害。
- 受害者与复仇行为: 固定型思维模式的受害者更容易将欺凌行为看作对其个人的评判,并因此产生报复心理。而成长型思维模式的受害者则更倾向于理解施暴者的动机,并尝试教育他们。
- 布鲁克斯·布朗的例子: 以布朗的例子,说明了成长型思维模式如何帮助人们放下仇恨,并致力于改变现状。
- 欺凌的长期影响: 指出即使原本没有固定型思维模式的受害者,也可能因为长期遭受欺凌而形成固定型思维模式。
6.11 合理的应对方式
-
- 斯坦·戴维斯的项目: 介绍了戴维斯开发的应对校园暴力的项目,该项目通过改变学校的思维模式,减少了欺凌现象的发生。
- 达拉的例子: 以达拉的例子,说明了该项目如何帮助受害者走出困境,并让施暴者改变行为。
- 一位老师的来信: 以一封老师写给施暴者的信为例,说明了如何用尊重和理解的态度来引导学生改变行为。
6.12 培养你的思维模式
-
- 具体的建议: 提供了一些具体的建议,帮助读者在人际关系中培养成长型思维模式,例如:从拒绝中学习,避免责备对方,克服害羞心理,等等。
第7章 父母、老师与教练:思维模式的传播
7.1 父母或老师:关于成功和失败的信息
-
- 关于成功的信息: 指出对孩子智力进行称赞会传递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信息,并导致孩子害怕挑战和失败。
- 关于失败的信息: 指出保护孩子免受失败的做法会阻碍他们从失败中学习。以伊丽莎白的例子说明了如何在孩子失败时给予他们诚实而有建设性的反馈。
- 建设性的批评:更多关于失败的信息: 指出很多家长和老师的批评缺乏建设性,并提供了一些具体的例子,说明了如何给予孩子建设性的批评。
7.2 孩子们解读信息
-
- 固定型思维模式的解读: 固定型思维模式的孩子会将父母的言行解读为对其能力的评判。
- 成长型思维模式的解读: 成长型思维模式的孩子会将父母的言行解读为对其学习的支持和鼓励。
7.3 孩子也会传递信息
-
- 玛丽·梅因和卡罗尔·乔治的研究: 研究发现,经常被责骂的孩子更容易对其他哭泣的孩子表现出愤怒和敌意。
7.4 思维模式可能导致严重后果
-
- 桑迪的例子: 以桑迪的例子,说明了父母的固定型思维模式如何给孩子带来巨大的压力,并导致他们无法正常学习和发展。
7.5 成为好老师/父母
-
- 降低标准的危害: 指出降低标准只会培养出能力不足且自视甚高的学生。以希拉·施瓦茨的例子说明了这一点。
- 只提高标准的危害: 指出只提高标准而不教给学生达到标准的方法,会导致学生失败和辍学。
- 优秀教师的特点: 介绍了玛瓦·柯林斯、雷夫·艾斯奎斯和多萝西·迪蕾三位优秀教师的教学方法,强调了成长型思维模式、高标准和教育环境的重要性。
7.6 天才和后进生都能取得成功
-
- 玛瓦·柯林斯的教学方法: 详细介绍了柯林斯如何以极高的标准和充满爱的氛围来教育“自身条件差”的学生。
- 雷夫·艾斯奎斯的教学方法: 介绍了艾斯奎斯如何通过努力和关注细节来帮助学生取得进步。
- 多萝西·迪蕾的教学方法: 介绍了迪蕾如何以成长型思维模式来培养有天赋的学生。
7.7 高标准和教育环境
-
- 本杰明·布鲁姆的研究: 介绍了布鲁姆的研究成果,该研究发现,杰出人士的启蒙老师通常都非常和蔼可亲,并创造了一个充满信任的学习氛围。
7.8 努力,再努力
-
- 柯林斯和艾斯奎斯的教学方法: 强调了柯林斯和艾斯奎斯如何教给学生热爱学习,并努力掌握基础知识。
7.9 无心上进的学生
-
- 柯林斯和盖瑞的对话: 以柯林斯和盖瑞的对话为例,说明了如何引导不愿学习的学生改变态度。
7.10 成长型思维模式的老师的本质
-
- 学习的热爱: 指出成长型思维模式的老师热爱学习,并将教学视为学习的途径。
7.11 教练:通过思维模式走向成功
-
- 总述:优秀的教练和老师一样,需要具备成长型思维模式,本章节通过对比固定型思维模式教练和成长型思维模式教练的行为,来阐述这一观点。
7.12 固定型思维模式的教练的行为
-
- 波比·奈特的例子: 以奈特为例,说明了固定型思维模式的教练如何因为过分关注个人成就而对球员进行打压和羞辱,最终导致球队士气低落。
7.13 成长型思维模式的教练的行为
-
- 约翰·伍登的例子: 以伍登为例,说明了成长型思维模式的教练如何以尊重和鼓励的态度来培养球员,并最终带领球队取得辉煌的成就。
- 永远的教练: 细致描述了伍登的执教理念和方法,包括他如何看待成功和失败,如何对待不同能力的球员,以及如何教育球员懂得生活。
- 谁才是敌人:胜利还是失败: 以帕特·萨米特为例,说明了胜利也可能成为敌人,因为它会导致人们骄傲自满,失去进取心。
7.14 虚假的成长型思维模式
-
- 对成长型思维模式的误解: 指出很多人对成长型思维模式存在误解,例如将某些个人品质等同于成长型思维模式,或者认为成长型思维模式只关乎努力,等等。
7.15 成长型思维模式的真伪
-
- 成长型思维模式的定义: 强调了成长型思维模式的核心是相信能力可以发展。
7.16 如何培养(真正的)成长型思维模式
-
- 改变是一个过程: 指出培养成长型思维模式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7.17 如何将成长型思维模式传授给他人
-
- 言行一致: 指出父母和老师需要通过言行来传递成长型思维模式,例如称赞孩子努力的过程,将失败视为学习的机会,等等。
7.18 我们能做什么
-
- 总结: 总结了父母、老师和教练如何运用成长型思维模式来帮助孩子和学生发展潜能。
7.19 培养你的思维模式
-
- 具体的建议: 提供了一些具体的建议,帮助读者在教育和指导他人时培养成长型思维模式。
第8章 改变思维模式
8.1 变化的天性
-
- 作者的童年经历: 以作者自身的童年经历为例,说明了固定型思维模式如何让人在面对挑战时感到无能为力。
- 改变的本质: 指出改变并非一蹴而就的,旧的思维模式和新的思维模式会同时存在。
8.2 信念是通往幸福(或痛苦)的关键
-
- 艾伦·贝克的发现: 介绍了贝克的认知疗法,该疗法认为人们的信念是造成他们问题的主要原因。
8.3 思维模式再深入
-
- 固定型思维模式的内心独白: 固定型思维模式者倾向于对信息进行评判和贴标签。
- 成长型思维模式的内心独白: 成长型思维模式者更注重从信息中学习和成长。
8.4 关于思维模式的讲座
-
- 麦琪、杰森和托尼的例子: 以三位学生的例子,说明了学习成长型思维模式如何改变他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
8.5 思维模式研讨会
-
- 研讨会的内容: 介绍了为青春期学生设计的思维模式研讨会的内容,该研讨会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大脑的可塑性,并学习成长型思维模式。
- 吉米的例子: 以吉米的例子,说明了研讨会如何帮助学生改变学习态度,并提高学习成绩。
8.6 脑科学项目
-
- 项目内容: 介绍了“脑科学”项目的互动在线学习系统,该系统通过动画和互动练习,帮助学生学习成长型思维模式。
8.7 再谈改变
-
- 改变的难度: 指出改变思维模式并不容易,因为固定型思维模式往往与人们的自尊和身份认同紧密相连。
8.8 迈出第一步
-
- 困境1:申请研究生院被拒: 通过一个申请研究生院被拒的困境,对比了固定型思维模式和成长型思维模式的应对方式。
8.9 可实行的计划与不可实行的计划
-
- 制定具体计划的重要性: 指出制定具体计划能够提高行动力和成功的概率。
8.10 正确的应对不会受糟糕的感觉影响
-
- 作者的梦境: 以作者自身的梦境为例,说明了即使感觉糟糕,也可以采取成长型思维模式的行动。
8.11 改变孩子的思维模式
-
- 早熟的固定型思维模式者: 以一个早熟的固定型思维模式的孩子的例子,说明了如何通过营造成长型思维模式的环境来引导孩子改变思维模式。
- 当努力方向错误: 以一个过度努力的孩子的例子,说明了如何帮助孩子找到正确的努力方向,并享受学习的乐趣。
8.12 思维模式与意志力
-
- 内森的例子: 以一个想要减肥的朋友为例,说明了固定型思维模式者如何因为过分依赖意志力而最终失败。
8.13 控制愤怒
-
- 困境7:控制愤怒: 通过一个控制愤怒的困境,对比了固定型思维模式和成长型思维模式的应对方式。
8.14 成长型思维模式与自我控制
-
- 成长型思维模式者的策略: 成长型思维模式者会学习和运用策略来帮助自己控制体重、戒烟或控制愤怒。
8.15 持续改变
-
- 维持改变的重要性: 指出改变需要持续的努力,否则很容易回到老路上。以韦斯和玛琳、斯科特的例子说明了这一点。
8.16 通往成长型思维模式的旅程
-
- 第一步:接受: 接受自己拥有固定型思维模式。
- 第二步:观察: 观察是什么激发了固定型思维模式。
- 第三步:命名: 给固定型思维模式人格起个名字。
- 第四步:教育: 教育固定型思维模式人格,并邀请他一起踏上成长型思维模式的旅程。
8.17 学习与帮助学习
-
- 成长型目标: 鼓励读者设立成长型目标,并每天寻找学习和成长的机会。
8.18 前方的道路
-
- 改变的意义: 强调了改变思维模式的意义,并鼓励读者尝试成长型思维模式。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