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更好,不如不同!–《 颠覆式创新: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生存法则 》

创业路上,最大的敌人不是竞争对手,而是时代。你以为你在跟友商竞争,其实你在跟时代竞争。

一本非常有启发的书——李善友老师的《颠覆式创新: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生存法则》。这本书系统地讲解了颠覆式创新的理论框架,并结合大量案例深入浅出地分析了其背后的逻辑,对于想要理解商业变革、寻求创新突破的读者来说,是一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核心知识点提炼:

  • 价值网: 企业生存和竞争的大环境,决定了企业的客户需求、应对措施、竞争策略和利润模式。
  • 创新者的窘境: 成熟企业受限于现有价值网,难以抓住新技术和新市场的机会。
  • 破坏性创新: 从低端市场或新市场切入,最终颠覆主流市场的产品或技术。
  • 技术加速进步: 技术进步并非线性发展,而是呈加速状态。
  • 与其更好,不如不同: 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差异化才是关键。
  • 产品至简 & 成本至简: 破坏性创新的核心策略。
  • 屌丝逆袭 & 跨界打劫: 两种市场颠覆策略。
  • 非主流才是未来: 颠覆性创新往往来自非主流市场和技术。
  • 边缘切入 & 单点极致: 小公司战胜大公司的策略。
  • 从封闭到开放: 企业需要打造开放的生态系统。

用书导图:

用书目录:

缘起

  • 颠覆式创新研习社

引言 见识比常识重要

  • 我讲的都是错的
  • 见识比知识更重要
  • 工商管理的边界

第一部分 颠覆式创新

  • 01 任何一个价值网都存在失效的边界
    • IBM的自洽体系
    • 大公司的窘境
  • 02 大公司的黑洞:破坏性创新
    • 持续性技术与破坏性创新
  • 03 颠覆式创新的秘密是技术加速进步
    • 颠覆式创新的秘密是“技术加速进步”
    • 简一律

第二部分 小公司如何打败大公司

  • 04 从第四象限逆袭:与其更好,不如不同
    • 从第四象限逆袭
    • 小公司——破坏性创新
  • 05 产品破坏性创新
    • 大道至简法则
      • 产品至简
      • 成本至简
  • 06 市场破坏性创新
    • 小型钢厂如何打败大型钢厂
  • 07 从芯片业看颠覆式创新
    • Intel, AMD, ARM
      • 英特尔颠覆了摩托罗拉
      • Intel称霸史:典型的持续性技术创新
      • AMD挑战英特尔:典型的第一象限作战
      • ARM挑战英特尔:典型的第四象限作战
  • 08 不对称竞争:非主流才是未来
    • 不对称竞争
      • KK:非主流才是未来
      • 三种生存方式
  • 09 猎豹:巨头阴影下的简单生长
    • 筛子心态与空杯心态
    • 猎豹:巨头阴影下的简单生长
      • 边缘切入
      • 单点极致
      • 以点带面

第三部分 工商管理的窘境

  • 10 任何文明,都存在遮蔽效应
    • 工商业文明
    • 合理性遮蔽法则
  • 11 客户是最大的盲区,增长是失败的本源
    • 客户是最大的盲区
    • 米缸里的老鼠
    • 收入增长遮蔽盲区
  • 12 华为深陷创新者的窘境
    • 华为深陷“创新者的窘境”
    • 任正非对企业业务部的讲话
    • 任正非对手机业务部的讲话
  • 13 大公司如何逃离窘境
    • 大公司必然会死亡
    • 去组织熵增的唯一路径
    • 倒逼数量
    • 自我攻击
      • 自我革命
      • 独立机构
      • 内部赛马
      • 并购投资

第四部分 从工业思维到互联网思维

  • 14 诺基亚的颠覆和被颠覆之路(不换系统)
    • 诺基亚的颠覆和被颠覆
      • 特定的产品性能属性
      • 特定的成本结构
      • 特定的组织能力
  • 15 苹果如何自我颠覆(换操作系统)
    • 情怀
      • 换人才
    • 产品至上
      • 企业亚文化
    • 自我颠覆
  • 16 时代的风口
    • 时代对时代的颠覆

附录 学员感言

  • 老李飞刀和他的葵花宝典
  • 为什么李善友的课那么火?

用书总结


第一章:任何一个价值网都存在失效的边界

1. IBM的自洽体系

  • 大型机时代的IBM及其竞争对手:20世纪六七十年代,IBM在大型计算机市场占据主导地位,利润占据整个行业的90%以上,其七个竞争对手的利润总和不足10%。即使像通用电气、RCA、AT&T这样的大公司投入巨资也无法撼动IBM的地位。
  • IBM的不可战胜性:《定位》一书指出,任何公司试图在IBM已经占据领先地位的领域直接挑战它都注定失败。
  • 小型机时代的到来和DEC的崛起:小型计算机的出现打破了IBM的垄断地位。DEC公司抓住了小型机市场的机会,凭借更小、更便宜的产品,成功地服务于小型公司和大型企业的工程部门、研究团队,最终成为世界第二大公司。
  • IBM的窘境:IBM具备开发小型机的技术、资源和能力,但却缺乏进入这个新兴市场的决心,错失了发展良机。

2. 大公司的窘境

  • DEC的兴衰:DEC在小型机时代取得巨大成功,却被后来的个人电脑(PC)时代所淘汰。苹果和IBM的个人电脑凭借更低的价格和更便捷的操作,赢得了市场。
  • DEC的困境:与IBM类似,DEC也有能力进入PC市场,但却受制于自身的成功和固有思维,未能抓住新的机会。
  • PC时代的兴起和联想的崛起:联想在PC时代成为全球最大的PC厂商,但PC市场却逐渐被智能手机所取代。
  • 联想的困境:联想虽然在PC市场取得了成功,但却面临着PC市场萎缩和智能手机崛起的挑战。
  • 智能手机时代的到来:智能手机的普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PC逐渐边缘化。
  • 大公司胜败的规律:大公司能够赢得市场是因为它们在特定领域垄断了资源,但一旦越过这个领域的边界,它们往往会输给新兴企业。
  • 价值网理论:克里斯坦森在《创新者的窘境》中提出的“价值网”概念,解释了企业在特定环境下如何确定客户需求、采取措施、应对竞争并争取利润最大化。
  • 价值网的边界和创新者的窘境:每个价值网都有其边界,而大公司在价值网边界之外往往会面临“创新者的窘境”。
  • 乔布斯和《创新者的窘境》:乔布斯深受《创新者的窘境》的影响,他认为克里斯坦森是最有预见性和洞察力的商业分析师。

本章介绍了“价值网”的概念以及“创新者的窘境”。通过IBM、DEC、联想等公司的兴衰案例,阐述了大公司容易受制于自身成功的价值网,而难以进入新的价值网,从而错失发展机遇,最终被新兴企业颠覆。强调了任何一个价值网都存在失效的边界,而大公司的成功经验往往成为其未来发展的障碍。

第二章:大公司的黑洞:破坏性创新

1. 持续性技术与破坏性创新

  • 两种竞争环境与两种逻辑:领先企业在持续性技术竞争环境中保持长盛不衰,但在破坏性创新竞争环境中往往落败。大公司的逻辑是持续性技术,而小公司的机会在于破坏性创新。
  • 四象限模型:
    • 第一象限:成熟产品/技术,主流客户 – 持续性技术主场。大公司通常专注于此象限,通过持续改进产品性能来满足主流客户的需求。
    • 第四象限:新产品/技术,新兴市场 – 破坏性创新宝地。小公司应该专注于此象限,开发与大公司不同的产品/技术,以满足新兴市场的需求。
  • 周鸿祎的鳄鱼理论:小公司要打败大公司,不能在水里(大公司的优势领域)硬碰硬,而要把鳄鱼引到树上(新兴市场),利用自身的灵活性取胜。改良是持续性技术(第一象限),颠覆是破坏性创新(第四象限)。
  • 柔道战略:小公司应该像柔道选手一样,利用大公司的弱点,以小博大。
  • 持续性技术的特征:
    • 持续改善产品性能,满足客户需求,并使其越来越好。
    • 技术进步速度超过市场需求。例如,汽车的速度远超实际需求。
  • 破坏性创新的特征:
    • 降低原有性能指标,进入新的性能改善曲线,例如,从追求硬盘容量到追求体积更小。
    • 新的性能改善通常体现在更方便、更简单、更便宜、更小、更容易操作等方面。
  • 渐进性技术、突破性技术、颠覆式创新与持续性技术、破坏性创新的关系:
    • 渐进性技术 = 持续性技术
    • 突破性技术 ≠ 破坏性创新(突破性技术也属于持续性技术)
    • 颠覆式创新 = 破坏性创新

第三章:颠覆式创新的秘密是“技术加速进步”

1. 颠覆式创新的秘密是“技术加速进步”

  • 硬盘行业案例:1976-1995年,硬盘行业持续性技术创新111次,破坏性创新仅5次。颠覆性创新虽然少见,但影响巨大。
  • 持续性技术创新与破坏性创新的重要性:持续性技术创新(微创新)非常重要,破坏性创新是对其的超越,而非否定。
  • 商学院的盲区:商学院的案例和经验大多基于工业时代,缺乏对颠覆式创新的关注。
  • 硬盘技术发展历程:
    • 14英寸硬盘:服务于大型计算机,追求容量。
    • 8英寸硬盘:服务于小型计算机,最初容量小,但体积小,成本低,最终取代14英寸硬盘。
    • 5.25英寸硬盘:服务于台式机,进一步缩小体积和成本,最终取代8英寸硬盘。
    • 3.5英寸硬盘:服务于便携式计算机,再次缩小体积和成本,最终取代5.25英寸硬盘。
  • 大公司在破坏性创新中的失败:在5次硬盘技术的破坏性创新中,大公司的成功率为0。
  • 技术加速进步:技术进步并非匀速,而是呈加速状态,尤其在达到某个拐点后,会呈指数级增长。
  • 技术进步的边际效应递减:当技术进步超过市场需求时,其吸引力会下降,消费者会关注其他未被满足的需求。
  • 持续性技术的逻辑趋势:
    • 技术越来越高级,产品越来越复杂。
    • 客户越来越高端,定位越来越高大上。
  • 破坏性创新的路径:
    • 从低端市场切入,满足低端用户的需求。
    • 产品更简单、方便、便宜、易操作。
    • 随着技术进步,最终满足高端用户需求,实现颠覆。
  • 大公司无法主动回到低端的魔咒:由于财务决策的理性,大公司难以进入规模小、利润低的低端市场。
  • 硬盘行业案例分析:8英寸、5.25英寸、3.5英寸硬盘制造商都曾面临进入高端市场还是低端市场的抉择,最终都选择了利润更高的市场,而错失了破坏性创新的机会。

第四章:从第四象限逆袭:与其更好,不如不同

1. 从第四象限逆袭

  • 后来者进入市场的两种选择及结果:
    • 67% 进入第一象限,与大公司正面竞争,成功率仅6%。
    • 33% 进入第四象限,进行破坏性创新,成功率达37%。
  • “与其更好,不如不同”:当与强大的竞争对手竞争时,与其试图比它更好,不如尝试与它不同。
  • 腾讯的失败与成功案例:腾讯在搜索和电商领域模仿百度和淘宝的失败,以及微信的成功,都印证了“与其更好,不如不同”的道理。
  • 对大公司同样适用:即使是大公司,如果只是模仿别人,也难以成功。
  • 微信的未来:作者预测三年内会有一个更伟大的产品取代微信,而且肯定不是另一个微信,而是一个更方便、更简单的产品。

2. 小公司——破坏性创新

  • “所有的忙碌都是为了躲避思考”:创业者应该注重战略思考,而不是战术上的勤奋。
  • “不要用战术的勤奋隐藏战略的懒惰”:战术的勤奋局限于持续性技术,而小公司应该关注破坏性创新。
  • 智慧比勇气更重要:对于创业者来说,智慧比勇气更重要。勇气是进入第一象限与大公司正面竞争,而智慧是进入第四象限进行破坏性创新。
  • 与其更好,不如不同:小公司难以在原有性能上超越大公司,应该寻找不同的市场和产品。
  • 阿里巴巴“来往”的失败案例:阿里巴巴试图通过模仿微信来挑战其地位,但最终失败。
  • 学而思与新东方的案例:学而思通过与新东方不同的产品、营销和企业竞争力,在教育市场取得了成功。
  • 破坏性创新的抓手:不同的产品和不同的市场。

第五章:产品破坏性创新

1. 大道至简法则

  • 大公司的产品问题:大公司的产品往往过于复杂,这个问题难以解决。
  • 大公司发展的两个必然逻辑趋势:
    • 技术越来越高级,产品越来越复杂。
    • 客户越来越高端,定位越来越高大上。
  • 小公司的制胜之道:大道至简,即产品至简和成本至简。
  • 价值网的两个基本属性:
    • 特定的产品性能属性。
    • 特定的成本结构属性。

2. 产品至简

  • 产品至简的两句话:
    • 从麻烦到方便。
    • 从复杂到简洁。
  • “简洁”与“简单”的区别:简单是工业时代的思维,强调功能性;简洁是互联网时代的思维,包含情感因素。
  • iPod的成功案例:iPod的成功在于其简洁的设计和用户体验,它将复杂的功能变得简洁易用。
  • Sony Clie的失败案例:Sony Clie功能强大,但过于复杂,最终败给了功能单一的iPod。

3. 成本至简

  • 成本至简的两句话:
    • 从贵到便宜。
    • 从收费到免费。
  • 小米模式的两个问题:
    • 中间成本趋零,如何实现营收?小米通过零库存、零渠道费、零营销费的模式降低成本。
    • 毛利率趋零,如何实现盈利?小米通过低价销售手机,依靠其他增值服务和生态链盈利。
  • 亚马逊Kindle的案例:亚马逊通过低价销售Kindle,促使用户在其平台上消费更多,从而实现盈利。
  • 破坏性创新的两个关键:产品至简和成本至简。
  • 简单、便宜的力量:简单、便宜的产品符合人性,更容易被消费者接受。
  • 从大型计算机到手持设备的演变:每一次颠覆都是因为产品更方便或更便宜。
  • 其他案例:360免费杀毒、阿里金融、微信支付、手游等都是通过更方便或更便宜的模式颠覆了传统产品/服务。

第六章:市场破坏性创新

1. 市场破坏性创新的两种策略

  • 低端市场颠覆性策略(屌丝逆袭):进入原有性能维度的低端市场。
  • 新市场颠覆策略(跨界打劫):进入全新的维度,创造新的市场。
  • 两类跨界打劫:
    • 同级别的市场跨界(混搭)。
    • 把高势能引入低势能市场(降维打击)。

2. 小型钢厂是如何打败大型钢厂的?

  • 钢铁行业案例:小型钢厂凭借成本优势,从低端市场(钢筋)逐步向高端市场(角钢、结构钢、钢板)渗透,最终导致大型钢厂破产。
  • 低端颠覆高端:小型钢厂的案例证明了低端市场颠覆高端市场的可能性。

3. 三星的崛起

  • 三星的战略:三星专注于手机、半导体和电视领域,并率先进入新兴市场国家。
  • 新兴市场国家的崛起:新兴市场国家的出现为三星提供了发展机遇。
  • 三星的营销策略:三星通过深入了解当地需求,在新兴市场国家取得了成功。
  • 三星的技术积累:随着日本技术人员的加入,三星的技术实力不断提升,最终在发达国家市场也取得了成功。
  • 低端颠覆策略:三星的案例也是一个典型的低端市场颠覆策略的例子。

第七章:从芯片业看颠覆式创新

1. Intel, AMD, ARM

  • 英特尔颠覆摩托罗拉:英特尔凭借低性能、低价格的PC微处理器,最终取代了摩托罗拉在芯片市场的主导地位。低端颠覆,最终技术进步超越高端。
  • 英特尔称霸史(典型的持续性技术创新):英特尔通过不断推出更高性能的处理器,巩固了其在芯片行业的霸主地位。持续的技术进步和迭代。
  • 英特尔的商业模式:英特尔与微软结成Wintel联盟,垄断了PC市场,并采用垂直整合的模式,从芯片设计到制造和营销都自己掌控。软硬件联盟,垂直整合。
  • AMD挑战英特尔(典型的第一象限作战):AMD与英特尔在同一领域直接竞争,但未能成功超越英特尔。正面竞争难以取胜。
  • ARM挑战英特尔(典型的第四象限作战):ARM专注于低能耗芯片,在移动设备市场取得成功,并开始进军低端服务器市场,挑战英特尔的霸主地位。另辟蹊径,寻找新的价值网。
  • ARM的商业模式:ARM专注于芯片架构设计,并将其授权给其他厂商,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生态系统。开放生态,合作共赢。
  • 英特尔的困境:英特尔错失了移动设备市场的机会,其在PC市场的主导地位也受到挑战。错失新兴市场,固守衰落市场。

第八章:不对称竞争:非主流才是未来

1. 不对称竞争

  • 破坏性创新与持续性技术:这是一场不对称的竞争,主要体现在思维层面。
  • 主流与异端:
    • “非主流才是未来”:颠覆性技术往往来自非主流,最初质量差、风险高、利润低、市场小,但最终可能颠覆整个行业。
    • 帆船与蒸汽船的例子:蒸汽船最初性能不如帆船,但最终凭借其逆流而上的能力取代了帆船。
    • “主流终将衰亡,异端必将兴起”:公司一旦成为主流,就容易走向衰亡。
  • 边缘市场和客户:
    • 颠覆性竞争来自边缘:边缘市场利润低、不可靠、市场小、风险高,但却是小公司战胜大公司的机会。
  • 进步与保守:
    • 持续性技术的核心是进步论:追求更高、更快、更强。
    • 破坏性创新的核心是保守论:在主流性能上稍逊一筹,但在新兴性能上寻求突破。
  • 大爆炸式创新:破坏性创新并非线性发展,而是会在某个点加速进步。
  • 加速进步:技术进步呈加速状态,越高级的阶段越动荡。
  • 基业长青的时代已经结束:企业寿命越来越短。

2. 三种生存方式

  • 耕耘传统(低维):稳定,周期变化慢。
  • 科技爆发(高维):快速发展,但竞争激烈。
  • 混搭新旧(降维):将高维技术引入低维市场,实现降维打击。
  • 华为、BAT、小米的案例:华为和联想是低维生存,BAT是高维生存,小米是降维打击。
  • 雕爷和牛腩的案例:雕爷将互联网思维引入餐饮行业,实现了降维打击。
  • 傅盛的观点:“用互联网思维,做远离互联网中心的事儿”。
  • 两类破坏性创新:
    • 低端创新颠覆。
    • 跨市场竞争(苹果的案例)。

第九章:猎豹:巨头阴影下的简单生长

1. 猎豹:巨头阴影下的简单生长

  • 周鸿祎与傅盛:周鸿祎是颠覆式创新大师,而傅盛则是在他的阴影下成长起来的。
  • 傅盛的理念:做一个简单的人,做一款简单的产品,做一个足够简单的管理目标。

2. “筛子心态”与“空杯心态”

  • 两种心态:
    • 筛子心态:只接受自己喜欢的信息。
    • 空杯心态:完全接纳新事物。
  • 傅盛学习粉丝经济的例子:傅盛最初并不了解粉丝经济,但他先去实践,再学习,最终取得了成功。
  • 习惯性否定:用否定别人的方式把自己的失败合理化。

3. 猎豹的发展历程

  • 360的崛起和金山的衰落:360通过免费模式迅速崛起,而金山则因为犹豫不决错失了良机。
  • 傅盛加入金山:傅盛的可牛杀毒被360封杀后,加入金山,并担任CEO。
  • 边缘切入:傅盛放弃金山卫士,专注于金山毒霸,并将其转型为免费的纯云端杀毒软件。
  • 单点极致:金山在PC端增长停滞后,傅盛决定进军移动端,并专注于海外市场和清理软件。
  • 以点带面(火车头理论):傅盛提出“火车头理论”,即用一个成功的产品带动其他产品的策略。
  • 猎豹的成功:猎豹移动在移动端取得了巨大成功,并成功上市。
  • 颠覆式创新并非小公司专利:大公司也可以运用颠覆式创新理论。

第十章:任何文明,都存在“遮蔽效应”

1. 文明的三个要素

  • 生存结构:不同时代有不同的生存结构。
  • 思维方式:特定的生存结构塑造特定的思维方式。
  • 遮蔽效应:特定的思维方式会对人产生遮蔽效应,使人难以跳出固有思维。

2. 农业文明与儒家文化

  • 儒家文化的辉煌与局限:儒家文化适应于中国农业文明,但其遮蔽效应阻碍了中国进入工商业文明。
  • 中国与日本的对比:日本由于没有深厚的文化根基,更容易进行转型。
  • 中国的转型尝试:“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和新文化运动。

3. 工商业文明与科学管理

  • 科学管理的兴起:泰勒的科学管理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
  • 工商管理的窘境:在互联网时代,工商管理也面临着遮蔽盲区。
  • 寻找逻辑破绽:要突破现有模型,必须找到其逻辑破绽。
  • 工商管理的两大核心内容:科学管理和利润最大化。
  • 牛顿世界观与互联网世界观:
    • 从原子论到比特论。
    • 从物质实在论到关系实在论。
    • 从决定论到概率论。
    • 从机械论到自组织。
  • 利润最大化的遮蔽盲区:对利润最大化的追求会阻碍企业进行创新。

第十一章:客户是最大的盲区,“增长”是失败的本源

1. 客户是最大的盲区

  • 硬盘行业案例:硬盘制造商多次错失新技术和新市场的机会,都是因为客户不需要。
  • 客户的遮蔽效应:客户的需求和选择会限制企业的发展方向。
  • 米缸里的老鼠:企业过度依赖少数几个大客户,就像米缸里的老鼠一样,最终可能会面临困境。

2. 收入增长遮蔽盲区

  • 上市公司的增长游戏:上市公司追求的不是利润,而是利润的增长速度。
  • 增长的困境:大公司难以进入小型新兴市场,因为这些市场无法满足其增长需求。
  • 电动汽车行业的案例:大型汽车公司因为电动汽车市场规模小,而错失了发展机遇。
  • 利润最大化的逻辑:
    • 以收入为目标。
    • 以销售为主力。
    • 以客户为中心。
  • 销售与产品的冲突:在增长压力下,销售往往重于产品。
  • 通用汽车的案例:通用汽车前CEO瓦格纳认为,早点推出一款烂车,胜过晚些推出一款好车。
  • 联想的案例:联想的手机业务受制于运营商的需求,难以开发出真正满足用户需求的产品。

第十二章:华为深陷“创新者的窘境”

1. 华为的业务结构和增长困境

  • 华为的三大事业部:运营商业务、企业业务和消费者业务。运营商业务占比过高,增长缓慢。
  • 任正非的观点:聚焦主航道,防止盲目创新。
  • 华为运营商业务的增长困境:增长速度低于中国GDP增速。
  • 运营商市场的萎缩:电信运营商市场正在快速萎缩。
  • “以客户为中心”的局限性:过度关注现有客户的需求可能会阻碍企业进入新兴市场。

2. 任正非对企业业务部的讲话

  • 抢占大数据制高点:聚焦少量有价值的客户和少量有竞争力的产品。
  • 保持合理利润水平:不要进行低价竞争。

3. 任正非对手机业务部的讲话

  • 做最好的手机,最合适的价格。
  • 以利润为导向。
  • 小米与华为的对比:小米的利润率远高于华为。

4. 创新者的窘境

  • 管理的窘境:即使明白道理,也难以突破。
  • 封闭系统的熵值永远都在增加。

第十三章:大公司如何逃离窘境

1. 大公司必然衰败的原因

  • 熵增定律:封闭系统的熵值永远都在增加,组织熵增会导致大公司最终走向消亡。
  • 改革的悖论:组织难以进行重大变革。

2. 如何逃离窘境

  • 创始人的盲区:创始人容易陷入合理性遮蔽盲区。
  • 任正非的反思:员工不读邮件,公司就会灭亡。
  • 张邦鑫的倒逼管理:
    • 质量倒逼数量。
    • 用户倒逼学校。
    • 下属倒逼管理。
  • 两种解决方案:
    • 打补丁。
    • 换操作系统。
  • 打补丁的四种方法:
    • 自我革命(全面转型):案例:凯马特、亚马逊。
    • 独立机构:案例:IBM的PC业务。
    • 内部赛马(自相残杀):案例:惠普打印机、OPPO和VIVO。
    • 并购投资:案例:百度、联想、谷歌、Facebook等。
  • 并购的两类目的:
    • 收购资源。
    • 收购流程和价值观。
  • 自营与并购的建议:基因相同,适合自营;基因不同,建议投资或并购。
  • 投资与并购的建议:内部价值链,适合收购;外部生态链,建议投资。
  • 耗散结构理论:生命系统是开放的系统,可以通过与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来降低熵值。
  • 去组织熵增的唯一路径:从封闭到开放。
  • 腾讯的案例:腾讯通过开放平台和投资,实现了熵交换。
  • Facebook的案例:Facebook收购WhatsApp是为了获得移动互联网的未来。

第十四章:诺基亚的颠覆和被颠覆之路(不换系统)

1. 诺基亚的兴衰

  • 摩托罗拉的教训:摩托罗拉因为固守1G技术而被诺基亚超越。
  • 诺基亚的崛起:诺基亚凭借2G技术成为全球手机之王。
  • 诺基亚的衰落:诺基亚因为没有抓住智能手机的机遇而被苹果和谷歌超越。
  • 价值网的竞争:诺基亚所在的电信网输给了苹果所在的互联网。
  • 价值网的三大基本特性:特定的产品性能属性、特定的成本结构和特定的组织能力。

2. 特定的产品性能属性

  • 诺基亚对智能手机的误解:诺基亚将智能手机视为功能更强大的功能手机,而苹果则将其视为带有通话功能的移动娱乐设备。
  • “抗摔”实验:诺基亚因为过于注重手机的耐用性而忽略了用户体验。
  • 诺基亚对塞班系统的限制:诺基亚要求塞班系统与功能手机保持一致的界面设计和交互体验,导致塞班系统过于复杂。
  • 工业时代与互联网时代的产品观:诺基亚的产品观是功能为王,而苹果的产品观是情感为王、体验为王。

3. 特定的成本结构

  • 诺基亚的盈利模式:硬件盈利。
  • 苹果的盈利模式:软硬件一体化。
  • 安卓的盈利模式:软件盈利。
  • 诺基亚对塞班系统的定位:成本中心。
  • 苹果和谷歌对iOS和安卓的定位:利润中心。

4. 特定的组织能力

  • 诺基亚的核心人オ:电信和通信行业人才。
  • 苹果的核心人才:计算机和互联网人才。
  • 诺基亚的核心流程:工厂制造——渠道销售。
  • 苹果的核心流程:产品设计——制造外包——品牌营销。
  • 诺基亚的管理:经典管理的领导者。
  • 苹果的管理:互联网时代新思维的开启者。

5. 诺基亚的“自救”之路与苹果的自救之路

  • 诺基亚的自救:依靠战略和合作,但最终失败。
  • 苹果的自救:专注于产品。

6. 诺基亚的教训

  • “我们并没有做错什么,但不知为什么,我们输了”。
  • “软弱和无知不是生存的障碍,傲慢才是”。

第十五章:苹果如何自我颠覆(换操作系统)

1. 情怀

  • 解散董事会:乔布斯重返苹果后做的第一件事是解散董事会,因为他认为董事会的思维已经过时。
  • 寻找A级人才:乔布斯认为一流人才的能量是二流人才的100倍。
  • “Think Different”广告:这不是一个广告,而是一个社群宣言,体现了苹果的价值观。

2. 产品至上

  • 销售 vs 产品:乔布斯认为,重视销售会导致产品质量下降。
  • 流程 vs 产品:流程会阻碍创新。
  • 技术 vs 产品:应该从客户体验出发,再考虑技术可行性。
  • 产品聚焦:乔布斯将苹果的产品线从100款砍到4款。

3. 自我颠覆

  • 产品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
  • iPod的成功和衰落:iPod的成功是因为它满足了用户的需求,但最终被iPhone取代。
  • iPhone的成功:iPhone的成功是因为它改变了人们使用手机的方式。
  • iPad的出现:iPad是苹果的又一次自我颠覆。
  • 专注产品与收入:专注产品并不意味着收入减少。
  • 乔布斯的管理理念:乔布斯不重视赚钱,但苹果却赚了很多钱。
  • 从PC iOS到手机iOS:乔布斯成功地将PC操作系统iOS移植到手机上。
  • 产品型社群:苹果的成功在于它建立了一个强大的产品型社群。

第十六章:时代的风口

1. 时代对时代的颠覆

  • 小米的成功:小米的成功是因为它抓住了移动互联网的机遇。
  • 时代的成功:比英雄人物更重要的是时代。
  • 没有成功的企业,只有时代的企业。
  • 从工业时代到互联网时代:最需要转变的是思维。
  • 两个世界:原子世界和比特世界。
  • 创始人的盲区:创始人容易成为公司的遮蔽盲区。
  • 求真与求存:工商管理在工业时代依然有效,但在互联网时代需要新的思维方式和管理文化。

2. 互联网思维

  • 用互联网思维做离互联网最远的事儿。
  • 习惯性否定:用否定别人的方式把自己的失败合理化。
  • 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这是最好的投资。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